COVID-19是由一種新型冠狀病毒2(SARS-CoV-2)所引起的急性嚴重呼吸系統綜合症,於2019年出現,截至2021年6月1日,全球已感染超過1.7億人[1]。常見的初始症狀和體徵包括咳嗽、發燒、疲勞、頭痛、肌肉酸痛和腹瀉[2]。症狀通常在感染後約1週內開始出現,一些COVID-19患者病情嚴重,呼吸困難是發展為嚴重病況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通常也伴有低氧血症;嚴重的COVID-19感染通常導致患者之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也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肺炎(pneumonia)、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3]。
COVID-19防治方法為何?
有效的COVID-19疫苗對於預防進一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至關重要,針對COVID-19的疫苗可能會對抗感染、疾病或傳播,對於患者產生重症情況和死亡有保護作用,進而有助於疾病控制[4]。目前,多個國家已經投入疫苗的研發,而當前的每種疫苗研發策略都有明顯的優點和缺點[5]。尤其,必須針對高危險人群進行疫苗接種,包括第一線醫護人員、60歲以上的個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尤其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的人[6]。
目前有哪些COVID-19疫苗?
冠狀病毒(coronavirus)是一種球形病毒(RNA病毒),顆粒大小約為100nm,目前來說有3個亞群、16種以上的冠狀病毒被發現[7]。SARS-CoV-2基因組的三分之二顯示複製酶(replicase)的表達,三分之一為蛋白酶(proteinase)的表達,其可利用自身合成之複製酶及蛋白酶合成出四種結構蛋白是棘蛋白(spike protein, S)、封套蛋白(envelope protein , E)、膜蛋白(membrane glycoprotein, M)和核殼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不斷進化使其具有在人群中快速傳播的能力[8]。
許多研究都顯示,針對棘蛋白(spike protein, S)來設計疫苗是最好的目標,因為S蛋白負責將病毒附著在宿主細胞表面受體(最有可能在第二型血管收縮素轉換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2, ACE2)上,因此針對SARS-CoV-2的S蛋白的抗體可以干擾病毒,進而達到中和病毒引起的感染[9]。因此許多COVID-19疫苗開發平台都針對S蛋白去做設計及研發[8]。
目前主要的COVID-19疫苗種類有許多種,常見的為:滅活病毒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s)、腺病毒載體疫苗(Adenovirus-vectored Vaccines)、次單位疫苗(Subunit Vaccines)、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s)[5]。
各COVID-19疫苗的差異?
-
滅活病毒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s)
減活性或是非活性之全病毒疫苗是一般常見的病毒疫苗研發策略。基本上是使用不同的技術來減弱病毒的活性,但由於是將活的病毒注射進人體,它們主要誘導針對病毒表面之第二型血管收縮素轉換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2, ACE2)蛋白的保護性抗體,此類病毒疫苗通常需要大量的額外測試來確認其安全性。
此外,由於是使用活的或滅活的全病毒之新冠狀病毒疫苗,已經有發生在進行免疫接種後有傳染性增加的情況,這對於新冠狀病毒疫苗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5] [8]。此類型的疫苗,主要是由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國藥控股開發的滅活的SARS-CoV-2病毒全疫苗[10]。
-
腺病毒載體疫苗(Adenovirus-vectored Vaccines)
此類型的疫苗原理,是將能製造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抗原,棘蛋白(spike protein)的基因,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將此基因插入載體(Vector)中,此載體無法被複製,但是可以進入直接人體細胞內,藉此利用細胞自身製造出棘蛋白,透過製造出的棘蛋白來刺激人體的免疫力。
最常用的病毒載體是腺病毒(Adenovirus)載體,主要優勢是能夠同時誘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8]。此類型的疫苗有美國嬌生(Ad26.CoV2.S)公司研發製造,使用黑猩猩(chimpanzee)腺病毒做為載體;以及英國牛津大學與美國阿斯特捷利康(ChAdOx1 nCov-19)合作研發製造,使用第26型人類腺病毒做為載體[10]。
-
次單位疫苗(Subunit Vaccines)
使用來自不同病原體的高度純化的重組蛋白是疫苗研究中最常見的研發技術[8]。SARS冠狀病毒的次單位疫苗的基礎是建立在引發針對S-spike蛋白的免疫反應,以防止其與宿主之第二型血管收縮素轉換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2, ACE2)受體結合,此類型疫苗是由SARS-CoV的S-spike蛋白受體結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所組成,一樣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將可以製造出抗原之棘蛋白的基因插入細胞的DNA之中,再透過大量培養經過基因重組的細胞後,進一步純化培養出來的棘蛋白,即是次單位蛋白疫苗。
此外,此類型疫苗會誘導中和抗體,而不會引起 Th2 型免疫病理學,RBD類型疫苗的一個優勢是它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宿主免疫增強作用[5] [11]。此類型的疫苗有美國Novavax(NVX-CoV2373)及台灣高端(MVC-COV1901)、台灣聯亞(UB-612)等公司研發製造[10]。
-
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s)
幾家主要的生物技術公司都擁有先進COVID-19核酸疫苗平台。例如,Inovio Pharmaceuticals正在開發DNA疫苗,而Moderna Therapeutics(美國莫德納)和Curevac等其他公司則選擇RNA疫苗平台[5]。一般來說,RNA的疫苗比DNA的疫苗具有多種優勢,可直接將mRNA直接注射到宿主細胞中,在細胞質(cytoplasm)中進行轉譯(Translation)。
這種疫苗已經成功在許多不同的抗原疫苗中進行檢測,並且已經證明在多種物種中是有效的,包括小鼠、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和人類[12]。此類型的疫苗有美國莫德納(mRNA-1273)及美國輝瑞與德國BioNTech(BNT-162b2)合作製造等[10]。
各COVID-19疫苗的副作用比較
這邊以台灣有進貨或是國際上常見的COVID-19疫苗來做個直接的比較[13] [14]。
輝瑞/BNT | AZ | 莫德納 | 嬌生 | 高端 | |
疫苗類型 | mRNA | 腺病毒載體 | mRNA | 腺病毒載體 | 次單位蛋白 |
接種劑量 | 0.3 mL | 0.5 mL | 0.5 mL | 0.5 mL | (待公布) |
接種途徑 | 肌肉注射 | 肌肉注射 | 肌肉注射 | 肌肉注射 | 肌肉注射 |
接種年齡 | 16歲以上 | 18歲以上 | 18歲以上 | 18歲以上 | 20歲以上 |
接種劑次 | 2劑 | 2劑 | 2劑 | 1劑 | 2劑 |
兩劑保護力 | 95% | 81% | 94% | 67% | (待公布) |
施打間隔 | 4週 | 10-12週 | 4週 | – | 4週 |
常見副作用 | 頭痛、疲倦、泛紅、接種部位脹痛、噁心、畏寒 | 頭痛、發燒、倦怠、肌痛、關節痛、噁心、接種部位脹痛、嘔吐、血小板低下症、發冷、腹瀉、紅斑 | 頭痛、發燒、疲倦、肌痛、關節痛、噁心、接種部位脹痛、嘔吐、淋巴結腫大、尋麻疹、接種部位紅斑畏寒 | 注射處疼痛、發燒、瘙癢,腫脹、瘀青 | 注射處疼痛、紅斑、腫脹、肌肉痠痛、疲勞、發燒、腹瀉 |
少見副作用 | 心肌炎、淋巴結腫大、臉部單側麻痺 | 血栓、頭暈、嗜睡、多汗、搔癢、皮疹、淋巴結腫大 | 心肌炎、接種部位搔癢、臉部腫脹、顏面神經麻痺 | 罕見凝血障礙、血栓 |
總結
COVID-19疫苗種類相當多種,每一個疫苗施打都會有過敏反應的風險,因此民眾可以依個人意願和身體狀況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施打的疫苗,同時在施打疫苗後30分鐘以及28天之內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如有不適的身體反應請儘速至鄰近醫院就診,同時讓醫師知道您施打過COVID-19疫苗。目前全球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打疫苗還是對抗新冠肺炎的全球趨勢,當然做好個人衛生勤洗手戴口罩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