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K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以葉綠醌(維生素K1)和甲基萘醌(維生素K2)的形式存在,主要天然存在於綠葉蔬菜(維生素K1)、雞蛋與乳製品(維生素K2)中,現代也把其作為營養補充劑[1]。維生素K在人體內主要參與一些特定蛋白質的羧化反應,這一類的蛋白質主要參與人體內的凝血作用、骨質代謝及其他多種生理反應,是協助調控人體內重要生理代謝的物質[2] [3]。
維生素K是什麼?不同種的維生素K有什麼差別呢?
維生素K包括維生素K1(葉綠醌, K1 Phylloquinone)和維生素K2(一系列的甲基萘醌, K2 Menaquinone) [4]。
維生素K1(葉綠醌)僅由植物、綠藻和一些藍細菌合成,是植物在行光合作用中重要的電子載體,也與蛋白質結構有關;在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中,則扮演著凝血以及骨骼和血管代謝所需之維生素的重要角色[6]。
維生素K2有不同形式,根據側鏈長度的不同被稱為MK-n(K2 Menaquinone-n),許多研究已經發現在人體的結腸中的細菌會產生不同的K2 Menaquinone-n,而MK-4、MK-7和MK-9是目前研究最充分的甲基萘醌類化合物[4]。
MK-4(K2 Menaquinone-4)有別於其他的甲基萘醌類化合物,在人體是唯一不需要透過細菌作用而直接從葉綠醌代謝轉化而來的,在凝血功能、預防骨質疏鬆症、減少認知疾病、預防糖尿病、減輕動脈粥狀硬化和抑制發炎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而現在市售的營養補充劑則主要經由微生物代謝生產的[7]。
而MK-7(K2 Menaquinone-7)則只能由細菌代謝產生,目前被認為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和更長的半衰期,因此與MK-4相比可能具有更高的功效;此外,日本傳統食品納豆,是由特定種類的枯草芽孢桿菌發酵而成,則含有MK-7 [8]。
維生素K功效是什麼?
-
預防骨質疏鬆症
骨鈣素(osteocalcin)是骨骼中的主要蛋白質之一,維生素K的其中一項生理反應就是參與骨鈣素的羧化,參與調節骨骼礦化作用,以促進骨質的鞏固和維持[4]。分析研究發現,受試者在補充維他命K後,其腰椎(lumbar spine)之骨密度顯著增加[9]。
💡一項研究針對患有骨質疏鬆症停經後婦女的研究發現,額外攝取維生素K2對於其中期與長期之椎骨骨密度有顯著的改善。整合研究分析也發現,補充維生素K對於骨折之發生率也是有顯著的降低[10]。
-
改善凝血功能
維生素K在凝血因子的羧化反應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影響凝血功能,臨床上發現若是新生兒出現維生素K缺乏,則可能導致出血性疾病的發生[3]。維生素K幫助凝血功能,近幾十年來被運用在藥品上,維生素K拮抗劑一直被作為治療和預防血栓的口服抗凝劑[11]。
由於服用Warfarin(抗凝血劑)的患者需要非常注意劑量,過度使用會導致出血的風險增加,而劑量不足則會導致血栓風險增加。臨床研究針口服Warfarin的患者,給予低劑量(150微克)的維生素K補充劑,結果發現補充維生素K可幫助改善患者抗凝血的平衡[12]。 -
改善心血管疾病
動脈粥狀硬化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一,會增加主動脈和動脈硬化,而維生素K可預防血管鈣化[4]。臨床研究給予停經婦女補充維生素K2,結果發現補充量與冠狀動脈鈣化有著顯著的負相關,推論維生素K2的攝取量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很重要[13]。
而另一項臨床研究,給予停經後婦女每天補充維生素K2 (K1 500 μg +MK-7 180 μg ),為期三年,結果發現長期攝取MK-7補充劑可改善停經後女性的動脈硬化程度,尤其是原本就有動脈硬化情況的女性[14]。 -
預防糖尿病
許多研究指出維生素K對於在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的有正向的作用[15]。
💡為期10年的前瞻性研究,結果發現攝取較多的維生素K2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越低,發現每增加維生素K2之攝入量10微克,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就會降低7% [16]。另一臨床研究,則發現補充維生素K2 90 mg,為期四週,可以顯著改善胰島素之敏感性[17]。
維生素K建議攝取量
目前沒有足夠的數據來建立維生素K的建議攝取量,因此美國是給予其國人的是足夠攝取量(Adequate Intake, AI)之建議,也沒有訂定攝取量之上限[4];而台灣也是相同,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對於國人之維生素K的足夠攝取量可以參考下表[18]:
年齡 | 足夠攝取量(微克) | |
0月-6月 | 2.0 | |
7月-12月 | 2.5 | |
1歲-3歲 | 30 | |
4歲-6歲 | 55 | |
7歲-9歲 | 55 | |
10歲-12歲 | 60 | |
13歲-15歲 | 75 | |
16歲-18歲 | 75 | |
19歲- | 男:120 | 女:90 |
懷孕期 | +0 | |
哺乳期 | +0 |
含有維生素K食物有哪些?
維生素K1的食物來源包括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菠菜、花椰菜、萵苣)、植物油(大豆油、菜籽油)和一些水果(藍莓、葡萄)。肉類、肝臟、乳製品和雞蛋含有少量的維生素K1,但同時含有適量的維生素K2;維生素K2的來源主要來自其他發酵食品,如奶酪[4],尤其是日本傳統食品納豆也含有維生素K2[8]。
哪些人比較缺乏維生素K
一般而言均衡飲食之下,出現維生素K缺乏的機率很低,除了特殊族群,例如:新生兒可能會因為維生素K經由胎盤運輸效果不佳、或是有患有某些吸收不良綜合徵和其他胃腸道疾病的人,才有可能會產生維生素K缺乏的情況例如:骨質疏鬆症、凝血情況異常等[4]。不過現代人飲食不均或是或營養不良的情況,有可能導致維生素K攝取不足[5]。
如何有效補充維生素K?維生素K什麼時候吃最好?
一般來說,關於食物中不同形式維生素K的生物利用度的數據非常有限[19]。雖然說維生素K1是植物中主要的型態(>90%),但在體內保留率很低,而維生素K2反而是在動物中主要形式(>90%)。研究發現,維生素K2中特別是MK-4、MK-7和MK-9的吸收率與維生素K1相比,其結果顯示MK-7是吸收率最好的一種型態 [20]。
蔬菜中的維生素K由於與葉綠體緊密結合,因此其生物利用率低於來自油脂類或營養補充劑中的維生素K其吸收率只有補充劑的4%到17%[4]。建議若是想要提高維生素K的吸收,可以在進食蔬菜時與脂肪、油脂類一起食用,以提高維生素K的吸收效率[1] [4]。而發酵產品中富含維生素K2,尤其是MK-7的吸收率及生物利用率更好[8]。
維生素K缺乏會有什麼症狀嗎?
出血是維生素 K 缺乏的典型症狀,但這只會發生在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且需配合檢驗血液凝血酶原活性。此外若是嚴重缺乏維生素K也會降低骨骼礦化並導致骨質疏鬆症。在飲食多樣化的健康人群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維生素K缺乏達到血液凝固的標準臨床指標[4]。
目前臨床上,只會特別關注住院患者維生素K可能出現缺乏的情況,如:飲食攝入不足、吸收不良綜合徵、抗生素治療和腎功能不全,以及由於胎盤功能不全和母乳中維生素K濃度低而導致新生兒出現維生素K缺乏的情況[21]。飲食正常且均衡的國人則不必過於擔心維生素K缺乏的發生[4]。
維生素K有副作用嗎?
食物來源維生素K還沒有被發現具有任何毒性[20] [4]。依照建議補充量來補充維生素K,並不會產生副作用,即使攝取被認為具有最高生物利用率的MK-7形式之維生素K,也沒有不良事件的報告[22]。若您對於補充維生素K有任何疑慮,建議再補充前可以與您的醫生、營養師諮詢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