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黃是什麼
薑黃(Turmeric)不是薑。薑屬於薑科薑屬植物,做為一般料理時常備的一種佐料;薑黃為薑科薑黃屬植物,其根莖所磨成的深黃色粉末即為咖哩主要的原料,在許多中東和亞洲國家,尤其是印度廣泛使用薑黃做為香料。薑黃與薑兩者外觀很像,但完全卻不一樣。
薑黃(學名:Curcuma longa)是一種地下根莖植物,俗稱鬱金,味道嚐起來有點苦並帶點土味,主成分薑黃素(Curcumin),從古時候就知道具有一些醫療保健的效果,因此薑黃也出現在中醫藥材中[1];一般來說,每一百公克薑黃(Turmeric)約含有5%的薑黃素(Curcumin)[2]。
薑黃的功效尤其對關節抗發炎、止痛效果好
在傳統的醫學中,薑黃以其藥用的特性而被視為藥草的一種,它已被證明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菌、保肝、免疫刺激、防腐等功用,食用薑黃當作營養保健品也越來越廣為人所為接受[3]。薑黃的主成分薑黃素,近來也在許多研究發現,其具有之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等生物活性,能顯著抑制動物的結腸腫瘤發生和腫瘤大小,使其可能被運用在癌症預防的臨床研究中[4];並有眾多關於關節炎的研究指出攝取薑黃素能有效改善關節炎患者的發炎及疼痛症狀[5]。
薑黃/薑黃素如何幫助改善關節炎疼痛?
關節炎常見的有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薑黃延緩這兩種關節炎的疼痛研究也十分豐富:
-
退化性關節炎(即骨關節炎, Osteoarthritis)的研究
許多研究指出,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的患者每日攝取薑黃素(Curcumin)能夠有效改善其骨關節炎的相關症狀[6];一個為期12週的研究顯示,連續攝取薑黃素12週可有效減輕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症狀,並且在40公尺行走速度上能有顯著地提升[7];類似研究中也指出,每日攝取薑黃素對於骨關節炎患者的行走距離也有顯著增加[8]。此外,在一動物實驗中發現,薑黃素對於出現骨關節炎症狀的小白鼠,除了對軟骨細胞中促進發炎的激素有調節作用之外,並可顯著降低骨關節炎之發展進程[9]。
近年來也有許多研究針對薑黃素與消炎止痛藥在功效上的比較,在一項為期三個月的前瞻性雙盲研究中,將關節炎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患者使用雙氯芬酸鈉(75毫克/天)(Diclofenac sodium,主要用於治療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僵直性脊椎炎所引起的疼痛、腫脹或發炎等症狀的藥物)加上安慰劑,而另一組患者使用雙氯芬酸鈉(75毫克/天)加上薑黃素(1000毫克/天),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對於關節炎之症狀都有顯著改善的效果,但兩組間改善的程度差異並無統計上的意義,但仍可在實驗結果中發現一些改善的趨勢,額外攝取薑黃素的組別,病患的疼痛度及其關節的日常活動度都有好的改善[10]。
其他與藥物相關的研究也指出,直接使用薑黃素對於骨關節炎的治療效果與雙氯芬酸鈉(Diclofenac sodium)相似,但薑黃素在膝關節炎的患者中表現出更好的耐受性,因此對於某些無法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如:Ibuprofen及Aspirin)的患者,薑黃素可作為很好的替代治療的選擇[11]。
-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的研究
另外一個臨床研究評估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Rheumatoid Arthritis),將患者分為3組,
- 單純使用薑黃素(500毫克/天)
- 單純使用雙氯芬酸鈉(50毫克/天)
- 一起使用薑黃素(500毫克/天)及雙氯芬酸鈉(50毫克/天)
以此來比較他們的:
- DAS 28(Disease Activity Score, 衡量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度的指標)是否有下降[12]
- ACR評分(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美國風濕病學會用於評估關節壓痛和腫脹的評分標準)是否有下降[13]
實驗結果顯示3組均顯著改善DAS 28及ACR的分數,但各組間的改善統計上無差別,不過仍可發現單純使用薑黃素組之改善的百分比最高,且更重要的是,薑黃素治療被認為是安全的,並且無不良事件的發生;另外,結果還發現單純使用薑黃的組別,其受試者血液中的CRP (C-reactive protein,可用以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發炎情況)為三組間唯一顯著下降的組別,可解釋其體內發炎狀態降低了[14];此外,薑黃素在許多研究中發現,其能透過抑制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促進發炎反應之物質(Th17)以及促進T細胞之調節,進而抑制自身免疫反應[15]。
薑黃/薑黃素每天的建議攝取量與禁忌?
薑黃目前未有研究指出對人體會造成毒性,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將薑黃列入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的清單中,使用上並無特別禁忌[16]。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每日建議攝取量,若是將薑黃素(Curcumin)當作保健食品作為每日營養補充,則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0至3毫克是安全無虞的[17];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也同樣指出薑黃素的每日足夠攝入量(adequate daily intake, ADI)為每公斤體重攝取0至3毫克[18];有研究讓健康的成人每日攝取500-12,000毫克薑黃素,以確認人體對於薑黃素的最大耐受劑量和安全性,結果顯示薑黃素的攝取量即使達12公克/天對人體仍無明顯有害影響[19],但攝取過高劑量可能會出現噁心、反胃的副作用[20];所以還是建議依照WHO的建議量攝取即可。
如何提高薑黃/薑黃素的吸收率?
此外,單純口服薑黃素的臨床功效並不好,因其極低的生物利用性以及低水溶性造成的吸收率不佳,可能由於這些原因影響了其臨床功效,並限制其於臨床醫學上的應用,所以若能將薑黃素轉換成不同型態,會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性和臨床功效[18]。
因此,為了改善薑黃先天上的不足,市面上現已開發了多種不同的技術來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可利用率,包括微乳液技術(使用表面活性劑、助表面活性劑、油和/或有機溶劑來形成微乳液)、或自乳化(藥物傳輸)系統(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SEDDS)、奈米顆粒的水溶性載體系統,藉此來提高其水溶性及生物可利用率,來增加口服薑黃素的功效[21]。
奈米顆粒的水溶性載體系統的技術提高了薑黃素的水溶性從而促使提高生物利用度、更好的吸收與體內運送,以提高其在臨床的功效[22][23]。薑黃素奈米化後的劑型可透過口服來增加其生物利用性,此技術運用在保健食品的製程上會有很好的效用[24]。
一個針對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為期八週的研究,將小白鼠的半月板進行手術以模擬關節發炎狀態,一組單純口服薑黃素,而另一組在傷口直接敷上奈米化的薑黃素,結果發現兩組皆對於軟骨細胞中促進發炎的激素有明顯調節作用,雖然口服薑黃素組有顯著降低骨關節炎疾病進展,但對緩解疼痛並沒有顯著影響,透過觀察兩組的行為發現,直接敷上奈米化之薑黃素可有效緩解骨關節炎引發的相關疼痛,因為其日常活動時,較口服組明顯減少觸覺敏感反應,且改變其運動行為[9]。
而液體自乳化系統(SEDDS)的技術可將化合物進行乳化,此技術是將化合物運用油、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的各向同性混合物,當它與水相介質(如:胃腸道中的液體)接觸時會自發乳化,藉此大幅提高吸收效率,此技術可將水溶性差的化合物經由SEDDS配方之設計,即可迅速在腸胃道中自行乳化,而促進化合物的溶解及吸收,藉此增進生物可利用率[25],進而提高化合物口服功效及治療效果[26]。
現在已經有許多研究將薑黃素透過SEDDS設計的劑型,改善薑黃素之溶解度、溶出度和口服吸收率,藉此提高口服薑黃素時的低生物利用性[27]。現在更有許多新的自乳化系統(SEDDS),自奈米乳化系統(self nano 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SNEDDS),其經由SEDDS改良設計出的劑型為奈米顆粒大小,此新技術可以將薑黃素的生物利用性更加大幅地提高,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性[28][29]。
延伸閱讀